【人物】溢诚优配
李瑞丹,女,1989年9月出生,嘉禾县袁家镇中心学校语文教师。深耕教育17年,获“五一劳动奖章”“湖南省优秀教师”以及“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”提名人选等荣誉。
【日志】
7月22日,小雨。
又是一年毕业季,我想起了一位好朋友。上学期调入新学校后,见他的次数少了,现在还有人继续为他送教吗?
怀着满心的疑问和期待,我再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送教乡间小路。
强强是我参加“送教小分队”后结缘的好朋友。幼时一场高烧损伤了神经,导致他四肢瘫软无力,丧失语言能力,生活无法自理。一方小小的床榻就是他的全部世界,而明亮的教室对他而言犹如遥不可及的星辰。
我决定溢诚优配,既然他无法走向世界,那我们就把世界的一角、知识的光亮送到他身边——这是我们最初的承诺,也是从未改变的初心。
推开那扇再熟悉不过的门,我放慢脚步,走近床边。“强强,我来啦!你有没有想我呀?”像过去无数次那样,我轻轻抚摸他的手,这是我们独有的“暗号”。
几乎是同时,他从喉咙里努力挤出几声“嗯……嗯”回应着,那双略显无力的手,也轻轻回握了我一下。两双手,一大一小,再次紧紧相握,指尖传递的温度,是我们心灵感应的方式。
两年前初见他的情景历历在目:一股混合着霉味和汗味的气息扑面而来,昏暗灯光下杂物胡乱堆放,压缩着本就狭小的空间。他躺在床上,长期卧床使他腿部肌肉萎缩,瘦骨嶙峋,指甲缝嵌满污垢,十分抗拒陌生人。
我走近他,轻轻握住他的手,俯身摩挲他的肩膀:“强强别怕,我是你的老师。”他似乎懂了,紧绷的身体微微放松,一点点、一点点地向我倚靠过来。从此,我们成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好朋友。
然而,这条送教之路远比想象的崎岖。没有标准教案,没有现成教具,甚至没有固定模式可循,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滋养这些孩子。
没有合适教具,那就自己找,自己做。看着强强日益无力的肢体,我找来书籍研究康复训练方法,制作了一条简易康复带,将每一次训练都变成游戏:“强强,看!我们和小绳子比赛,看谁力气大?”我引导着他的手臂和腿,对抗弹力绳的阻力。
经过无数次尝试与鼓励,强强终于能靠自己的力量坐起来了!所有的付出与汗水,在这一刻化作了世间最甘甜的慰藉。
身体的苏醒只是第一步,心灵的塑造同样重要。既然双手有了力量,能否为他打开一扇新窗?我想到了绘画,想带他用色彩理解世界。
第一次把画笔塞进他绵软的手中,我包裹住他的小手传递力量,再慢慢松开。他用力顺着笔尖在纸上勾勒出太阳的光芒。“来,强强,你看这像不像一根小木棍?”纸上歪歪扭扭的线条,却是我们眼中巨大的进步。
强强的变化给了我极大信心。调到新学校后,我积极倡导组建“送教小分队”,亲自制定管理制度,根据老师专长分配任务,将送教课程系统化、规范化。我们还每半月开展教研活动,分享经验,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“折翼天使”成长。
一颗心被触动,另一颗心也随之呼应。送教队伍逐渐壮大,更多教室正突破“围墙”,被搬到无法抵达校园的孩子身边。这份传递与守望,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。
窗外的微风拂过发梢,今天上午,强强正在尝试画一棵树——从代表种子的一个点,到如今代表树叶的三角形。每一次向上延伸的线条,都在诉说着生命的突破与尝试,成为我送教日记里最珍贵的宝藏。
雨滴淅沥,该返程了。“强强,我走啦,下次再来看你,好不好?”再次握紧他的手,他眼神里满是不舍,我心底也泛起涟漪。
走出院门,回望这条走过无数遍的小路,心中的答案更加坚定——教育路上不落下每一个孩子。未来,必将有更多温暖的双手托举起希望,在更多渴望光亮的角落,点亮盏盏明灯。因为,有些教室,没有“围墙”;有些教育,是用心去丈量爱的距离。
(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通讯员 刘艾婧 整理)溢诚优配
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